聯絡資料
info@jcschooldiversity.hk
3917 8546

適異教學的定義 適異教學─策略概覽 適異教學是一種教學理念,主張若老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、興趣和學習狀況來調適學習環境、學習內容、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,學生的學習表現則更為理想。適異教學的目標旨在能讓每個學生發揮其最大的學習潛能,並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果 (Santangelo & Tomlinson, 2012; Tomlinson, 2005) 。

適異教學的理論基礎

根據Tomlinson的理論,教師可透過以下四個方面施行適異教學,包括:學習環境 (Learning Environment) 、學習內容 (Content) 、學習過程 (Process) 及學習成果(Product)。有關理論及策略詳見以下闡述:

q014

學習環境 (Learning Environment)

學習環境包括課堂常規、課室佈置及由教師與學生互動時所產生的課堂氛圍。一個能配合適異教學的學習環境需具備以下元素,包括:讓每位學生獲得認同、受到歡迎和尊重;透過各種活動建立班內的歸屬感;平衡課堂學習的挑戰性和舒適性;為學生提供個別的關注和跟進;鼓勵學生承擔個人成長的責任;與學生共同履行教與學的責任;以及靈活地安排課堂日程及教學資源 (Tomlinson, 2001; Tomlinson, 2005; Santangelo & Tomlinson, 2012) 。

q015

學習內容 (Content)

學習內容即教師所教授的學習內容,如基本資訊、概念和技能,同時包括如何讓學生獲得有關知識。因此,教師可透過調整學習內容及學生獲取學習內容的途徑兩方面,按學生的準備度、興趣和學習狀況來進行適異教學。根據學生的準備度來調整學習內容,旨在使教材的深淺程度能與學生的理解能力互相配合。例如:就同一概念或主題,為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學習及閱讀材料,或因應個別學生的需要來調整教學進度。同時,教師可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興趣聯繫起來。例如:在設計教學內容時,老師可運用與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歷相關的事例作說明。此外,由於認知風格、智能取向、文化背景或性別等因素的影響,學生的學習特質各有不同,老師宜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設計適切的學習方法,如有些學生是視覺或聽覺學習類型,有些學生則是動覺學習類型。有些學生傾向從理論到實例來理解概念;有些則傾向從實例到理論來理解等 (Tomlinson, 2001; Tomlinson, 2005; Santangelo & Tomlinson, 2012) 。

q016

學習過程 (Process)

學習過程可被視為「意義建構」活動,為學生提供理解、獲取和內化學習內容的機會。根據不同學生的準備度、興趣和學習狀況,教師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適異教學,包括:在達致相同學習成果的基礎上,為學生提供具分析性、實踐性和創造性的學習任務。其次,具體而清晰的學習指引及靈活的時間編排亦十分重要。此外,教師宜根據學習任務的難度、學生程度和興趣等設計分層活動和補充教材。再者,提供不同的學習選項亦有助學生探索所學。同時,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進行研習,並根據學生的程度、興趣和學習狀況安排分組。另外,教師透過建立學習支援小組、提供學習例子、朋輩輔導、小型工作坊和個別回饋等,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學習架構;教師亦可鼓勵學生提出有關學習模式的建議和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(Sousa&Tomlinson, 2018; Tomlinson,2003, 2017; Tomlinson&Allan, 2000; Tomlinson&Eidson, 2003; Tomlinson&Imbeau, 2010; Tomlinson&Moon, 2013; Westman,2018)。

q017

學習成果 (Product)

學習成果主要包含學生展示其學習成果的方式。有效的學習成果展示應讓學生重新思考、應用和延伸所學。在適異教學中,學習成果的展示可根據學生的準備度、興趣及學習狀況來進行調適,當中包括:允許學生使用不同形式表達所獲的知識、理解和技巧;提供分層作業和多種資源作選擇,讓具不同的程度、興趣和難點的學生得到適切的照顧;鼓勵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形式建構學習成果;進行展示學習成果的活動時,可根據不同學生的準備度、興趣和學習狀況,恰當地運用同質或異質分組;提供清晰的指示及彈性的完成時間,以協助學生展示學習成果;建構不同的學習鷹架如補習班、工作坊等,並提供不同展示形式的例子作參考;提供有利於具不同文化背景及經驗的學生表達觀點的習作或評估;根據學生就讀年級的程度及個人學習需要訂立評估指標;讓學生為其學習成果設定個人目標,並適時就學生的成果展示方式提供建議 (Sousa& Tomlinson, 2018; Tomlinson, 2003, 2017; Tomlinson & Allan, 2000; Tomlinson & Eidson, 2003; Tomlinson & Imbeau, 2010; Tomlinson & Moon, 2013; Westman, 2018) 。

參考References

  • Santangelo, T. & Tomlinson, C. A. (2012) Teacher Educators’ Perceptions and Use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ractices: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.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, 34:4, 309-327.
  • Sousa, D. A. & Tomlinson, C. A. (2018).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brain: How neuroscience supports the learner-friendly classroom (2nd Edition).  Bloomington, IN: Solution Tree Press.
合辦機構
捐助機構
合辦機構
捐助機構

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© 2018-2022 賽馬會「校本多元」計劃